文化地图

于M8文化地图中,观文脉与商脉交汇。
M8位处澳门数百年文脉和商脉之交汇处,周边百多米范围内分布着8处世遗景点,拥有世界级的文化性和商业性。

澳门文脉
相片来源由澳门档案馆提供

从妈阁庙,到议事亭前地,再到大三巴牌坊,这一路线奠定了澳门数百年不变的城市文脉。 400多年中葡融合,孕育出30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。曾经华人与葡人聚居于此,如今世界各地游客观光于此。
M8土地就位于这一澳门文脉的中心位置,雄踞议事亭前地之上,俯瞰澳门风云变迁。

澳门文脉3处景点简介

1.妈阁庙:距离M8约1.3千米,为澳门现存最古老的庙宇,相传葡人误以其音译MACAU来指代澳门地名。

2.议事亭前地:距离M8约50米,议事亭(澳门市政厅前身)前的广场,俗称喷水池,为澳门开埠至今不变的市中心,澳门文化和商业活动中心,亦是通往大三巴牌坊的主入口。

3.大三巴牌坊:距离M8约700米,始建于1602年,当年为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-圣保禄教堂,1835年历经大火烧毁而前壁不倒,今日成为澳门城市封面。

澳门商脉
相片来源由澳门档案馆提供

从营地大街,到龙嵩正街,再到新马路,数百年的中外互市、人潮熙攘,铸就了如今澳门第一商圈——喷水池商圈。曾经这里创造了无数澳门商业第一,如今依然是澳门商业价值最高的地段。

澳门商脉3处景点简介

1.营地大街:距离M8约150米,为16-18世纪的澳门商业中心。当年此处为沿海地带,葡人在此开展商贸,形成澳门第一条商业街——澳门街(澳门俗称澳门街由来),而后发展为营地大街。

2.龙嵩正街:距离M8约30米,为19世纪澳门商业中心。其葡文名称为中央大街,是当时营商首选之地。

3. 新马路:距离M8约20米,为20-21世纪的澳门商业中心。 1918年拉直贯通,见证澳门近代百年商业繁华。

01
02
03
04
05
06
07
08

M8周边8处世遗景点简介

01
议事亭前地
本地居民又称此地为「喷水池」。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,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。 1993年,前地一带铺设黑白色碎石地面,并砌成波浪形图案,衬托周围颜色鲜艳的文物建筑,互相辉映,使前地一带显出浓浓的南欧风情。
02
仁慈堂大楼
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,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,故名“仁慈堂”。成立后,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,并设育婴堂、痲疯院、老人院、孤儿院等机构。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8世纪中叶,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,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。
03
大堂前地
大堂是澳门天王教最重要的教堂之—,历史悠久,大堂前地相传是澳门首场弥撒的举行地, 无论从宗教还是历史角度 ,大堂本身及周围的建筑物均具有甚高的价值。
04
主教座堂
该堂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。主祭坛空间深远,设计简单,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,因为祭坛下面掩埋著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,为教堂带来无限的荣光。
05
市政署大楼
民政总署大楼(现市政署大楼)前身为市政厅,建于1784年,后曾多次重修,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,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。二楼的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,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(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)为设计蓝本,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,现在专门收藏17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。
06
玫瑰堂
由圣多明我会(道明会)创建于1587年,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,华人称之为“板樟庙”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,故又称“玫瑰堂”。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,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。教堂旁的“圣物宝库”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。
07
板樟堂前地
板樟堂前地以著名建筑圣母玫瑰堂为标志,玫瑰堂前不单有可供休息的地方,两旁亦有林林总总的食店及商铺、卖化妆品、衣服等。
08
卢家大屋
位于大堂巷七号住宅,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(卢九)家族的旧居。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,约于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落成。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,是典型的中式大宅,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。